生活在蒙城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1019|回复: 0

移民加拿大,我们真的需要融入主流吗?

[复制链接]

主题

好友

5万

积分

版主

发表于 2018-2-12 13:40:38 |显示全部楼层
马上注册成为蒙城居民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!


来加拿大前读过很多移民的奋斗故事,大家共同的成功经验就是尽量融入当地社会。远离华人,交西人朋友,参加西人教会、学习西方文化、甚至找个当地的伴侣。


大伟作为一个深受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侵蚀的人,一直认为自己的西化的。从小看好莱坞电影,听西方音乐,读欧美文学,旅游也只想着国外。那么移民后真的要远离华人吗,真的可以无缝的融入吗?


只有亲身经历移民后,我才深刻的感受到自己骨子里的中国基因是多么强大。这其中的转变且听大伟细细道来。


0.jpg


巨大的   


差异   


1.jpg


理论上移民到一个全新的社会,融入是我们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。故事里告诉我们,融入就要熟悉并习惯当地文化,要让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美国人或者加拿大人。


但通过一年多的移民生活,大伟发现融入真的很难。


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语言,语言是承载文化的最重要载体,大伟从小到大在学校里都是英语学科的好学生,最近的一次雅思成绩达到单科最低6.5。但现实情况怎样呢,我说起英语来像个傻子......当然,生活上完全可以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意图,也能听懂别人的意思,但却根本没可能表达出我的思想,稍微复杂一点的感受和观点就会很吃力。表达不出真正的自己是一件非常令人沮丧的事情,不光会产生强烈的压抑感,更不能让交谈的对方产生认同。


诚然,在专业和工作领域,由于知识范围相对聚焦,专有名词也非常有限,大多数中国移民在适应一段时间后都能游刃有余。就像大伟在移民顾问课程上,或者跟专业人士交流时,可以做到百分百的听懂和完整表达。但一到闲谈时我就会立刻感到巨大的挫败感,你不认识这个社会认可的当红明星,就像我们的迪丽热巴;你也不知道当红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新新闻,就像我们的郎永淳老师;你更没有一部80年代电视剧的共同回忆,就像是我们的《西游记》......每当聊到这些时,我就像是一个傻子。更不用说数不清的俚语俗语,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王中王最爱的动画片中听了1000遍的 “Paw patrol is on a roll”是什么意思?


2.jpg


即使是在北美读过本科的留学生,一样会对英语产生困扰,更不用提像大伟一样的中年迁徙的一代移民。我的一位老师来自南斯拉夫,移民加拿大已经有20年,现在是加国知名的律师,赢过无数次漂亮的庭审,上课可以连续不断的用英文讲上6个小时。但她说夜里最可怕的噩梦依然是英语,直到现在英语依然是她真正融入的最大障碍。


语言的障碍其实只是文化差异的表象,西人在对待教育、家庭、爱情、亲情和金钱上的态度跟我们完全不同。让大伟感到最大差异的地方是公德与私德,加拿大是一个极度重视公共文明的地方,人们对于公共秩序推崇备至,比如开车、排队、或是人与人的礼节,一旦这样的秩序或者礼节被破坏,哪怕是无心之举,他们也完全不能包容。公德还体现在对待陌生人的态度上,大伟之前也写过加拿大人管闲事的文章,对待陌生人西人通常会比较友好,在我们看来感人的故事比比皆是。


但在私德方面,完全又是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情形。夫妻子女间分的清清楚楚,老无所依更是斯通见惯。跟西人做朋友要处处谨小慎微,不知道什么地方就触犯到他们的忌讳。尤其在金钱上,可以说是处处算计斤斤计较,中国传统的哥们姐妹之间的关系在他们完全不能理解的。


并不是说西人不好,文化和习俗没有好坏之分,只有差异。


3.jpg


民族的认同   


4.jpg


来加拿大之前,我心中的枫叶之国跟美国没有太大的区别,心目中的加拿大也是被好莱坞、曼哈顿、硅谷、哈佛和大峡谷这些符号所覆盖,说白了就是以美国梦为代表的美国精神。那是一种人人都为实现自己梦想而努力的拼搏精神,一种在美国被广泛认同,而且不断的向外输出的强势文化。都说美国社会包容,是种族的大熔炉,但前提是在认同美国梦,秉承美国文化的前提下。不但所有身处美国的“美国人”簇拥着这种共同的价值观,甚至美国也在向全世界推广和散播,给全世界带来“文明”。


那部70后、80后最熟悉的电视剧《北京人在纽约》,姜文扮演的王起明在多年的奋斗后终获得成功,金钱、地位、尊严都得到了,甚至还扬眉吐气的成功复仇,如愿以偿的变成了一个“美国人”。但追逐“成功”的路上,他也变得唯利是图、六亲不认,以至于失去了曾经最宝贵的友谊和家庭。这个虚拟的人物诞生在20多年前,他更不能代表一代中国移民在美国的境遇。但从一个极端的角度来看,这个人物也注定是悲剧的,在寻求美国梦的路途中迷失了自我......


5.jpg


文化差异的更深层次来自于种族的认同。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以其处女作《无声告白》荣登2014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榜首,在当年几乎所有的美国图书榜单中都名列榜首。小说中描写了一个美国华裔移民通过不断奋斗,哈佛博士毕业,娶了一位美国妻子,穷尽一生希望隐藏起自己的华裔身份,在美国主流社会谋得一席之地,可最终在申请的哈佛教职被无情拒绝,他最终迈不过种族的门槛。常年的压抑和畸形的心态蔓延到家庭,儿子出走,女儿意外死亡,最后他发现,自己的结发妻子在内心深处对他的华裔身份充满鄙视......


书中覆盖了“身份危机、人生成就、种族、性别、家庭以及个人道路”等诸多严肃的主题,但在大伟看来,归根结底依然是种族认同的悲剧,悲剧的不是那个社会,而是主人公自身。


6.jpg


在Youtube上有一位著名的美籍华裔ABC博主Wahlie,订阅数达到160万。在她的成长过程中,一样也碰到过各种文化的冲突,甚至歧视。比如每个华人孩子在学校都会碰到的带饭问题


7.jpg


在从小到大的学业中,Wahlie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总是比西人孩子低两三个年纪,因为她家里的成长环境全是中文。


8.jpg


那么她是怎么克服这一切的障碍,找回自己的呢?


9.jpg


10.jpg


融入还是改变   


11.jpg


给Wahlie点一个大大的赞!负面情绪到此结束,以正能量著称的大伟又要怎么扳回一城,我们的“圈子”又在哪呢?


再说到加拿大的好,不同于人人都要认同的美国精神,加拿大社会深层次的文化是真正的包容和多元,最集中的体现就在种族上。


在这里上到总理,下到每一个社会工作者都会对新移民说,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性。加拿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区,大的比如华裔社区,印度裔社区、菲律宾裔社区、韩国裔社区,小的到俄罗斯社区、埃及社区、阿富汗社区。最新一届加拿大移民部长就是从索马里社区成长起来,并从服务于本民族社区而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加拿大出现了华裔的总督、印度裔的国防部长和索马里难民身份的移民部长。


12.jpg


加拿大移民部长Ahmed Hussen 与总理Justin Trudeau


在各个民族社区中,很多人从早到晚穿着民族服装,商店里洋溢着民族音乐,大家都说着本民族的语言,去本民族宗教的寺庙或者教堂。所以为什么温哥华和多伦多的美食如此有名,因为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最地道的菜肴。


华人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少数族裔,甚至形成了华人为主导的城市,比如大温地区的列治文和大多地区的万锦。在华人社区中,不但生活方便程度跟中国别无两样,甚至在商业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态。温哥华和多伦多的服务业,华人市场备受重视,消费能力超过任何种族。正因为市场大,在很多专业工作领域,华人技师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收入甚至高出西人许多。


13.jpg


位于温哥华市中心的中山公园


在华人社区,有着大量中侨和In-TAC这样的华人社会服务机构,他们尽心尽力的为华人移民解决一切问题,从安家落户到寻找工作,从介绍对象到帮助借钱......华人教会、各种兴趣社团、甚至是陪读妈妈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兴起,华人间的互助绝非街头指路般的礼仪,而是真正同甘共苦的互相扶持。大伟家这一年多来,收获了数不清的来自于同胞的感动......


作为移民,我们为了种种原因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家,我们像热爱自己的祖国一样的热爱着这片土地,很多已经入籍的同胞甚至已经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加拿大人。但不管护照的颜色如何更改,国籍一栏又是何种语言,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永远无法抹去的。我们放着自己日渐复兴的民族尊严不去发扬和认同,又何必一门心思的去改变心中的肤色。


所以你要问大伟关于融入的体会,我能想到的是:我即使用尽余生去学习英语,英文写作水平也绝不会高于中文;我即使耗尽心力的去改变生活习惯,心中最爱的还是韭菜盒子和黄河梁祝;我即使锲而不舍的去融入西人社区,真正触及心灵的共鸣还是来自于同胞。


年近四十的大伟依然会努力的学习、融入这个社会,甚至在这里打造一片自己的天空。但我更加深知,自己是谁,自己来自于哪,自己归属于何方。


二代移民的王中王,我希望亦是如此......


(来源:大伟探秘加拿大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

本版积分规则